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赵当世还质疑这估算的准确性,何可畏拿出册簿一项一项对给他看,他方才接受现实。
诚如前言论及,部队一旦招安定下来,便失去了抄掠这么一项最直接的大头经济来源。赵当世才切身感觉到,要自己凭空拿出每年二十五万两的钱来,谈何容易!
钱的问题,在大明朝、在流寇以至于关外,广泛存在。有手段的,比如张献忠、左良玉这种,通过各种渠道补贴军用;没手段的,那就只能叫天叫地一无所应,乃至最终兵士哗变,营毁军散了。
此外,根据王来兴与何可畏的交底,营中目前还存有粮草一万五千石、钱五千八百两,再怎么勒紧裤腰带,也只够支持全营两个月顶多。
赵当世因此而愁。
解决钱粮问题也就成了赵营现阶段的头等大事。
几次会议下来,营中高层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为要解此燃眉之急,所赖的无非还是“开源节流”这四字真言。
先说“节流”,经过营中各派激烈的讨论后,赵当世最终拍板定论,一万两千人,绝不是现在赵营能支撑得起的常备军数目。就看左良玉,那般财源广进,手中捏着的也不过五千来人,一如当初四川总兵侯良柱,把控了几乎所有的川陕通路,兵也多不过五千。这当然一方面是怕人数过多引起朝廷猜忌,另一方面也着实是疲于养兵的负担以及练兵的压力。
按计划,赵营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内,将野战兵力逐步压缩到五千到六千人,分别额度安排是无俦军二千五百、效节军一千五百、起浑军一千、飞捷营五百,其余亲养司、特勤司等等林林总总加起来一二百人不等。
“本想受了招安,就好过上逍遥日子,哪想到当了官,这手底下能使唤的兵马,还少了去。”郭如克本就对招安有意见,这下更是不满,私底下恁地牢骚满腹。
他的想法并非孤立,兵越带越少,营中军将也有好些感到郁闷。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赵当世的观点与他们不同。他从始至终都是精兵路线的坚定拥趸,偶尔顺势合营或者扩充都只能看作权宜之计。豢养庞大的军队,对后勤以及操练是极大的挑战,赵当世脑袋很清醒,裹挟蚁附加剽掠的法子当流寇可以使,要定下来万不可能。
他举例子给郭如克等人,说若营中养十万头猪用以作战,将会如何?结果自然是,既要面对战场毫无疑问的溃败,又要担负巨大的钱粮压力,一举双失,何苦而为。郭如克等若有所思,又听他苦口婆心晓以利害,倒也不是不明事体的人,那些不忿的话便都收了回去。按他们所想,多少年同甘共苦都和赵营一起捱过来了,不差这一时。兵没了往后做大做强可以再招,若赵营真给拖垮了,一切都于事无补。
再说“开源”。出乎赵当世的意料,这这一点上,何可畏胸中早有成竹。他主掌营中军资,并牵扯营中钱粮、人事等诸多方面,在后勤这一点上思虑最多,对于这一块的见解营中没有一个人能出其右。
他为赵当世列举了四项方略用以筹措军资。
第一,屯田。这其实也不能完全算作他提出来的,自古屯田皆是利军利民的善举。西汉时晁错、赵充国都提议过徙民实边、戍耕并顾的举措;东汉曹操在枣祗、韩浩等人建议下也以屯田给军,首年即“得榖百万斛”,后顾无忧;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大力推行卫所屯田,所谓“寓军于民”,其人更是得意道出“吾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粟”的豪言。
回看赵营本身,朝廷既然接受了招安的请求,也不是只做些表面文章,多少还算厚道,给了一些实际的好处。其中就包括了枣阳县鹿头店西面的上好土地。枣阳历经战乱多年,百姓逃散、死亡多有,所以县内缺人耕种的无主荒地多有。据谕旨上称,划给赵营自给自足的土地有二百顷,但何可畏实地考察过,估计真实面积为一百五十顷左右。
北方多旱作,南方多稻米。明季亩产产量最高的太湖流域,腴田能达熟一季收获四、五石之上。江浙以及四川平均都在亩产三、四石,而湖广素为鱼米重地,尤其是东南逐渐转以棉、麻等经济作物为主之际,其地粮产更有较大发展。何可畏谨慎,保守估计,赵营的田亩产潜力最差也在三石。而以当前湖广普遍一年两熟、秋主春次的情况估计,秋作视为三石,那么春作产量为其一半,综合计算下来,一亩每年可有逾四石的收成。赵营的一百五十顷每年总计能产出稻米总量当在十二万石。
至于参与屯田的劳力,初步规划,裁撤的兵力不遣散,作为主力屯田兵,而赵营的战兵除却日常训练,也兼职耕种,如此一来,劳力绰绰有余,并不足为虑。十二万石供给军需、蓄为种子外,仍有结余,便可以外销。只此屯田一项,就足以供养起赵营上下的米粮之需求。
然则何可畏精明,照他所想,枣阳可用土地甚多,偌大赵营只得区区一百五十顷忒无道理,他向赵当世提议去和枣阳县交涉,至少要再索要一百五十顷好地。这件事赵当世还没有合适的由头,暂且按下不提。
第二,设卡。枣阳县的交通地位不言而喻,即便战乱时节,从河南、湖广、陕西等地往来的客商行人依然不绝如缕。赵营既然驻守在鹿头店咽喉要地,没理由不从过路费上分一杯羹,况且何可畏托庞劲明查访过,鹿头店四面,光巡检司设立的哨卡就有七八个。有赵营这座山压在上面,巡检苏照必然会有所让步。
在这一项上,何可畏的预期是每月先给个保底数字五十两,每年即是一千五百两,日后再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数目虽不多,但苍蝇再小也是肉,能有个入项终归不是坏事。
第三,银矿。不过此前因不知道大阜山的银脉,所以何可畏的想法是从枣阳县现有的两个银矿里尽量掺一脚。
然而现在有了大阜山,需得另当别论。总体看来,明代沿用前朝已成熟的吹灰法提银,效率并不算高,元代有端州蒙山场,年产银三万五千两为全国之冠,而明廷不重视矿业,以致天顺四年全国银产加起来也不过十八万两。由此可推知,无论左思礼再怎么吹的天花乱坠,大阜山的银产量也不会高到足以支持赵营随心所欲的地步。
第四,行商。这里主要指的就是四川沿口镇的孔庆年。当初赵营协助孔庆年灭了其他几家竞争对手,有此契机,孔庆年必当在这段真空时期全力以赴,将孔家的生意尽量铺开。赵当世现阶段还不打算找他,毕竟对方也是“百废待兴”,总得留些时间让他发展整顿。但日后打算基本是以孔家为中转,获取川、滇的米与火器等等军资用物。滇米之便宜,从徐弘祖所言“其地米价颇贱,二十文可饱三四人”可见一斑;而滇中又有交铳十分闻名,西南狼兵擅长用交铳,“精擅鸟铳,百发不失一”,也是补充赵营火器一个可选的来源。
虽有着孔庆年的幼女孔歆在营中为质,赵当世却并不打算以此为要挟,成为孔家的吸血蛀虫。毕竟互利互惠方能长久发展,竭泽而渔,不但耗死孔家,最终连累的还是赵营。赵当世与何可畏认为可以利用赵营驻扎在中原腹地的优势,成为孔家在大江中下游的分销商,这样的话,赵营既能获利,也可以反哺孔家,形成双赢的局面。
另外前往东南方面的赵虎刀、杜纯臣未有消息,暂不作考虑。
开源:屯田、设卡、银矿、行商;节流:战兵、屯田兵分离。这些便是何可畏数日来殚精竭虑的结果。
公正地说,除了他,营中确实再无人能着眼于赵营的实际,提出此建设性的建议。昌则玉、穆公淳等人固然才智过人,可术业有专攻,论及后勤,还是逊何可畏远矣。赵当世直到这当口,才蓦然惊觉,当初这个自己瞧不上眼的何可畏,当真是有着真才实学的干才,若没他在赵营幕后摊派筹划,很难想象只凭赵当世和一些门外汉,赵营的光景会是如何。再进一步说,赵当世承认,何可畏已经如同昌则玉、侯大贵等人一样,成为了营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蚍蜉传最新章节地址:蚍蜉传全文阅读地址:蚍蜉传txt下载地址:蚍蜉传手机阅读: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喜欢《蚍蜉传》请向你的朋友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手机站:
看小说,来小燕文学,关闭阅读模式,体验高速阅读!
我是科技之光[快穿] 变成章鱼后 三国贵女日常 春夏秋冬 头柱今天也想被祓除 花似烟情柳似心 恣睢之臣 君有疾否 织田先生和他的朋友们 美人与马奴 大秦有妖气 木叶之我从月亮来 半山农场 拆二代他不干了(娱乐圈) 孩子他爸风评被害 人在海贼四皇为分身 女配拿错剧本后修罗场了 仙武同修 我为国家添砖加瓦 医品邪少岳风秦如雪
少年楚川,身具灵根,奈何根骨极差,虽然悟性出众,但修为增长极慢,历经艰辛拜入西昆仑后,仍受人践踏,但楚川不骄不馁,最终得传三品神通大五行灭绝神光,开始了通天之路。书友群西隐昆仑(313372353)本书适度YY,也不换地图打怪,而是架空夏朝建立到宋朝灭亡的历史,并延伸百倍,达三十五万年。后期,留名于青史的先贤都会一一以仙侠身份出现。力图展现出一曲波澜壮阔的仙侠史诗。...
...
常言道不偷,不骗,不拐,不抢,只拿,劫富济贫,方为侠盗。罗睺害羞地说其实我就是这样的侠盗。洪荒大地上所有生灵都对他竖起了中指,狂吼道无耻。...
那些踩我的人,可知有一天我也会将你们践踏?我爱的人,我会让你得到无上荣光!...
我再说一遍,你放不放!妈妈提高分贝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方余无助的眼神丝毫没有动摇妈妈的决心。雨倾盆而下,唰唰唰地打在地上,溅起的水花湿了方余的裤脚,但此时的方余根本在意不了这些细节。突然!妈妈一手抢过娃娃,径直的丢在了地上,还没等方余反应过来,一把拉着她的手,上了车的前座。妈妈,妈妈!不我不要上车!让我带着它吧,我保证以后什么都听你的,求求您了~方余声嘶力竭的叫着。由于妈妈刚才太过用力,方余的手青了好大一块,透过车窗,看着已经被雨水浸透的娃娃,方余心如刀割,任由泪水划过脸庞。突然,一把伞进入了视野,他在向娃娃靠近,在方余疑惑之际,他一个转身,和方余四目相对,然后消失在了雨中。这是他与她的第一次遇见。或许一次邂逅,一个眼神,就足以占据年少时的所有回忆。弥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那个少年啊就这样清清浅浅的搁置着,等待着重逢或是老去的日子,再一起慢慢探索其中的神秘。嘴角微微扬起的浅月弧,仿佛在说那年,刚好遇见你!我的少年!故事内容部分写实,欢迎大家阅读评论...
二十一世纪的穷学生,穿越到大唐贞观时期,超级系统加持的少年,被赋予绝世神功,还有着诸多特异功能,包括透视,缩骨法,瞬移,隐身,土遁,易容术等等,他高中文武双状元他走访民间,行侠仗义他,出使各国,把中原大唐的文化传播他,就是玉郎,杨怀玉!新城公主的驸马,大唐最强驸马爷!新城公主玉郎,你什么时候娶我呀?李世民玉郎,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倘隋炀帝得此人,吾何能取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