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郑又桥老师
另外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老师,就是教英文的郑又桥先生。他是南方人,不是江苏,就是浙江。他的出身和经历,我完全不知道,只知道他英文非常好,大概是专教高年级的。他教我们的时间,同杜老师同时,也是在高中一年级,当时那是正谊的最高年级。我自从进正谊中学将近三年以来,英文课本都是现成的:《天方夜谭》、《泰西五十轶事》,语法则是《纳氏文法》(nesfield
graar)。大概所有的中学都一样。郑老师用的也不外是这些课本。至于究竟是哪一本,现在完全忘记了。郑老师教书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改作文上。别的同学的作文本我没有注意,我自己的作文,则是郑老师一字不改,而是根据我的原意另外写一篇。现在回想起来,这有很大的好处。我情动于中,形成了思想,其基础或者依据当然是母语,对我来说就是汉语,写成了英文,当然要受汉语的制约,结果就是中国式的英文。这种中国式的英文,一直到今天,还没有能消除。郑老师的改写是地道的英文,这是多年学养修炼成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拿我自己的作文和郑先生的改作细心对比,可以悟到许多东西,简直可以说是一把开门的钥匙。可惜只跟郑老师学了一个学期,就离开了正谊。再一次见面已经是二十多年以后的事情了。1947年暑假,我从北京回到了济南。到母校正谊去探望。万没有想到竟见到了郑老师。我经过了三年高中,四年清华,十年德国,已经从一个小孩子变成了一个小伙子,而郑老师则已垂垂老矣。他住在靠大明湖的那座楼上中间一间屋子里,两旁以及楼下全是教室,南望千佛山,北倚大明湖,景色十分宜人。师徒二十多年没有见面,其喜悦可知。我曾改写杜诗:&ot;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明湖光。&ot;他大概对我这个徒弟很感到骄傲,曾在教课的班上,手持我的名片,激动地向同学介绍了一番。从那以后,&ot;世事两茫茫&ot;,再没有见到郑老师,也不知道他的下落。直到今天,我对他仍然是忆念难忘。
第18节:我的性格(9)
徐金台老师
徐老师大概是正谊的资深的教员,很受到师生的尊敬。我没有上过他的课,但是,他在课外办了一个古文补习班。愿意学习的学生,只需每月交上几块大洋,就能够随班上课了。上课时间是下午放学以后,地点是阎公祠大楼的一间教室里,念的书是《左传》、《史记》一类的古籍,讲授者当然就是徐金台老师了。叔父听到我谈这一件事,很高兴,立即让我报了名。具体的时间忘记了,反正是在那三年中。记得办班的时间并不长,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突然结束了。大概读了几篇《左传》和《史记》。对我究竟有多大影响,很难说清楚。反正读了几篇古文,总比不读要好吧。
叔父对我的古文学习,还是非常重视的。就在我在正谊读书的时候,他忽然心血来潮,亲自选编,亲自手抄了一本厚厚的《课侄选文》,并亲自给我讲解。选的文章都是理学方面的,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一篇也没有选。说句老实话,我并不喜欢这类的文章。好在他只讲解过几次之后就置诸脑后,再也不提了。这对我是一件十分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仿佛得到了解放。
鞠思敏先生
要谈正谊中学,必不能忘掉她的创办人和校长鞠思敏(承颖)先生。由于我同他年龄差距过大,他大概大我五十岁,我对他早年的活动知之甚少。只听说,他是民国初年山东教育界的领袖人物之一,当过什么长。后来自己创办了正谊中学,一直担任校长。我十二岁入正谊,他大概已经有六十来岁了,当然不可能引起他的注意,没有谈过话。我每次见到他,就油然起敬仰之情。他个子颇高,身材魁梧,走路极慢,威仪俨然。穿着极为朴素,夏天布大褂,冬天布棉袄,脚上穿着一双黑布鞋,袜子是布做的。现在机器织成的袜子,当时叫做洋袜子,已经颇为流行了。可鞠先生的脚上却仍然是布袜子,可见他俭朴之一斑。
鞠先生每天必到学校里来,好像并不担任什么课程,只是来办公。我还是一个孩子,不了解办学的困难。在军阀的统治之下,军用票满天飞,时局板荡,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情况下,维持一所有几十名教员、有上千名学生的私立中学,谈何容易。鞠先生身上的担子重到什么程度,我简直无法想象了。然而,他仍然极端关心青年学生们的成长,特别是在道德素质方面,他更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想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有道德的人。每周的星期一上午八时至九时,全校学生都必须集合在操场上。他站在台阶上对全校学生讲话,内容无非是怎样做人,怎样爱国,怎样讲公德、守纪律,怎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怎样孝顺父母,怎样尊敬师长,怎样与同学和睦相处,总之,不外是一些在家庭中也常能听到的道德教条,没有什么新东西。他简直像一个絮絮叨叨的老太婆,而且每次讲话内容都差不多。事实上,内容就只有这些,他根本不可能花样翻新。当时还没有什么扩音器等洋玩意儿。他的嗓子并不洪亮,站的地方也不高。我不知道,全体学生是否都能够听到?听到后的感觉如何?我在正谊三年,听了三年。有时候确也感到絮叨。但是,自认是有收获的。他讲的那一些普普通通做人的道理,都是金玉良言,我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在正谊待了三年以后,1926年,我十五岁,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鞠思敏先生应聘担任了这里的教员,教的是伦理学,课本用的是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他衣着朴素如故,威仪俨然如故,讲课慢条斯理,但是句句真诚动听。他这样一个人本身简直就是伦理的化身。其效果当时是不可能立竿见影的,但是,我相信,它将影响我们的终身。
我在山大附中待了两年,1928年,日寇占领了济南,我当了一年亡国奴,九死一生,躲过了那一场灾难。从1929年起,我在省立济南高中读了一年书,在清华读了四年,又回高中教了一年书,然后到德国去待了十年,于1947年才再回到济南。沧海桑田,鞠老师早已不在人间。但是,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他在日寇占领期间,大义凛然,不畏日寇的威胁利诱,誓死不出任伪职,穷到每天只能用盐水泡煎饼果腹,终至贫困而死,为中华民族留正气,为后世子孙树楷模。我听了这些话,不禁肃然起敬,较之朱自清先生,鞠老师似尤过之。为了纪念这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人民政府把正谊中学前面的一条马路改称鞠思敏街,这实在是令人敬佩之举。但是,不幸的是,正谊中学已经改了校名。又听说,鞠思敏街也已换了街名。我个人认为,这都是十分不妥的。后者,如果是真的话,尤其令人不解。难道是有关当局通过内查外调,发现了鞠思敏先生有什么对不起中国人民的行动吗?我希望,山东省的有关当局能够恢复正谊中学的建制,而且--如果真正去掉的话--能够恢复鞠思敏街的名称。现在,我国人民生活大大地提高,国势日隆,真正是换了人间。但是,外敌环伺,他们不愿意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中央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的简短的条文中,第一就是爱国,这实在是切中要害的英明之举。在山东宣传一下鞠思敏,用身边的例子来教育人民,必然是事半而功倍。为山东人,为中国人,留下这一股爱国主义的浩然正气,是会有悠久而深远的意义的。
另一种回忆录 季羡林的人生哲理:忆往述怀 留德十年 白说 季羡林五堂国学课 阅世心语 贤行润身 我授徒亿万倍返还!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大唐西域记 学问人生 季羡林谈写作 季羡林随想录1:不完满才是人生 一生的远行 季羡林谈人生 真话能走多远 我的人生感悟 病榻杂记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 牛棚杂忆
死亡岛上长大的少年苏寒,跟着佣兵之王学战技向至尊杀手学医术与骗子学为人处世与政客谈理想岛上要么是亡命之徒要么是无耻之辈。回归都市的苏寒却是被苏家遗弃的掠命之子,他要用所学到的东西,逆天而行,夺回失去的一切!...
女扮男装,顶门立户,护寡母幼妹,穿越而来成为了陆见安,带领家人走出了一条锦绣致富路。钱,我有。权,我家弟子有。夫君那个谁你可是金大腿,只想做你的腿部挂件。某人金大腿算什么,我做你一辈子的金饭碗,给你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女粉丝男神,我要给你生猴子!男粉丝女神,我要跟你学功夫!隔壁男主下次蹭饭走大门行不行?这是十七楼!其他总是被抢了头条和热搜的明星总之这是一个来自异世,写作女(nan)神,读做男神的女人,身披头条和热搜光环,到处撩妹,以清奇画风闯荡娱乐圈,一不小心站到世界之巅的故事。珺青烙表示,想吃可以翻墙找邻居,想玩可以当演员,想打架还可以顺便赚...
家逢变故,母亲车祸而亡,十六岁的齐欢,瞬间没了倚靠。母亲下葬当天,齐欢就被逼着接受小姨变继母,表姐变亲姐的事实,她不接受,过去疼爱她的小姨直接变脸,自坠下楼却诬赖是她所推。亲生父亲竟然不听她的解释,要将她送到少管所。就在齐欢的人生即将被成功的摧毁,他犹如天神一般的降临。帮她虐渣,供她吃穿,在她未成年的日子里,尽职尽责的做着她的监护人。成年后,她被人告知她在她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有一桩娃娃亲,娃娃亲的对象,竟然是他的亲外甥。齐欢惊悚,她这是要把哥改口为舅舅了吗?舅舅?休想,要改口,也是老公。某男听闻她说的话后,俯身压了下来,将她狠狠吻住。棒棒糖的梗婚礼当天,齐欢被一波同龄晚辈灌酒致醉。她躺在床上哼哼唧唧的一直吵着要吃棒棒糖。某个打水过来要帮她擦脸的新郎,刚伸手过来,齐欢就猛的抓住了新郎的手指,认真的舔舐起来。某人眸色沉沉,低沉的问道,好吃?齐欢真以为是棒棒糖,点点头,一脸纯真的应道,甜。某人笑了起来,一如她两岁半的时候。彼时,十二岁的他放学归来,在客厅里就撞见这被人灌醉的小丫头,她红着脸,哭哭闹闹的喊着要棒棒糖,他刚走过去,想要抱她去睡觉,她就把自己的手指,当成棒棒糖含进嘴里吸,他被吸的心动到如今。往后余生,自是一辈子。那换个更甜的棒棒糖给你,好不好?某人邪恶的诱哄着。齐欢点头,不疑有他,嗯。下一秒,齐欢眼前一片漆黑,一个湿滑柔软的棒棒糖,就这么滑到了她嘴里。...
在十足上夜班的许岑偶然间看到一位样貌十分清纯的同校女学生来买了一盒套套。为此他十分愤慨地将此事与同班男生说了,可没想流言蜚语在学校传开了...
火爆新书值得追读落魄少年姜锋,无意中获得菩提仙岛的至宝天河九书从此踏上修炼之路。ps新书美食高手发布,欢迎大家多多支持。...